在苏联历史上,勃列日涅夫的统治长达18年,他的领导风格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推行一种被称为“老人政治”的体制。通过恢复“干部终身制”,勃列日涅夫获得了苏联精英层的广泛支持,并成功将苏联带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他对美国形成了压力。
然而,尽管勃列日涅夫手握大权,春风得意,但在执政晚期,他却露出了一种渴望退休的心态。然而,他建立的“第聂伯帮”和“校友会”这两个亲密的派系,却强烈反对他“退位让贤”的想法。那么,勃列日涅夫的这种态度背后是否存在更深层的隐情呢?
1964年,勃列日涅夫通过背叛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两位权力人物在争夺领导权过程中陷入僵局后的妥协。尽管勃列日涅夫没有展现出成为领导者的过人才能,反而以平庸无能著称,但他的政治运气却无人能敌。
勃列日涅夫的仕途起初并不显赫。他在地方上深得赫鲁晓夫的赏识,迅速晋升,成为赫鲁晓夫的亲密助手。随着赫鲁晓夫的推荐,勃列日涅夫进入了斯大林的视野,凭借英俊的外貌和优秀的履历,得到了斯大林的青睐,被调往莫斯科。这样,勃列日涅夫几乎没有遭遇任何重大挑战,就一路从地方官员走到了苏共接班人行列。
展开剩余73%在赫鲁晓夫遭遇苏联内部利益集团的围剿时,勃列日涅夫凭借“无能”这一特点,成功地成为了双方共同扶持的“傀儡”领导人。然而,勃列日涅夫并非完全没有自己的权谋手段。尽管政务能力较弱,他却凭借长期的官场经验,深谙权力游戏。他逐步恢复了“干部终身制”和官僚特权,赢得了精英阶层的支持,同时通过提拔亲信,稳固了自己的权力。
到最后,苏联的许多重要职位都被勃列日涅夫的“第聂伯黑帮”和“校友会”成员占据,勃列日涅夫成功脱离了“傀儡”身份,开始沉浸在权力带来的满足感中。然而,这一切的改变并没有持续太久。勃列日涅夫的健康开始迅速恶化。
1974年12月,在与美国总统福特会谈后,勃列日涅夫第一次中风。虽然最初看起来并不严重,但他坚持继续工作,甚至在次日匆忙前往外蒙古。然而,返回莫斯科途中,他再次中风。连续的中风导致他的身体状况急剧下滑,逐渐无法承担国家元首的重任。于是,勃列日涅夫开始产生隐退的想法,觉得自己可以把领导工作交给下属,自己安心养病。
苏联领导层中,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葛罗米柯等人都有意争夺勃列日涅夫的继任者位置。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也时常公开谈论接班人的问题。1976年,他曾称赞列宁格勒州委书记格里戈里·罗曼诺夫,认为他是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干的干部。此后,勃列日涅夫又倾向于支持契尔年科和乌克兰的谢尔比茨基,显示出他确实开始物色接班人,并考虑过让位。
但令人讽刺的是,勃列日涅夫废除了赫鲁晓夫的“干部轮换制”,却可能在自己身上也想尝试提前退休的想法。1979年4月,他首次公开表示打算退休,并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宣布自己感到非常疲惫。然而,他的亲密战友们却一致反对,承诺为生病的勃列日涅夫提供适当的工作条件,以便他可以继续为苏联和全球进步事业做贡献。
为什么这些渴望权力的人会同意勃列日涅夫主动让位呢?首先,勃列日涅夫是“第聂伯黑帮”和“校友会”的象征,只要他继续在位,他的亲信们就能继续享受特权。在他统治下,苏联官员享受高薪、福利、度假和医疗待遇,甚至有“红包”可拿。勃列日涅夫的健康越差,越容易被这些人控制和操纵,他们的特权也能够持续。因此,没人急于取代勃列日涅夫。
另一方面,勃列日涅夫可能也在模仿斯大林晚年时的策略——假装辞职,借此清除政敌。通过宣布“想退休”,他可以观察到谁支持他,谁反对他,从而找出潜在的威胁。这些经历过斯大林时代的官员们,无法确定勃列日涅夫是想真正退休,还是只是在设局,因此他们宁愿维持现状,不冒险接任。
尽管勃列日涅夫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但他在位时确实已失去对苏联的实际控制。以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为首的“第聂伯黑帮”成员,实际上已经掌握了苏联的权力。勃列日涅夫成为了这些新贵们控制的傀儡。
1982年11月7日,勃列日涅夫最后一次出现在红场的阅兵式上,那个时候,他已经76岁,身患多种疾病,连续中风。他被迫站在主席台上,在莫斯科刺骨的寒风中坚持了三个小时。三天后,这位曾经渴望退休的老人,在自己的卧室里去世。最终,勃列日涅夫在战友们的“盛情”邀请下,献出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发布于:天津市正规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