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不言、书无声,
见证烽火连天、家国命运;
纸渐黄、墨尤浓,
饱含赤子衷肠、碧血丹心。
将档案撤去尘封,让声音唤醒记忆,去听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的“最后的吼声”。
从8月25日起,云南广播电视台与云南省档案馆合作,在七彩云端推出特别栏目《经典诵读·红色档案里的抗战记忆》。史海钩沉,从文献、书信、日记、电文中,打捞珍贵的历史片段;深情演绎,用主持人专业的诵读,致敬家国记忆;以声音的艺术让抗战精神穿越时空,照亮前行的道路。
今天播出由主持人赵海清诵读的《驼峰之魂》。让我们一同飞越历史的云端,聆听西南联大学子关于勇气、牺牲与信仰的故事。
1942年,日军切断中国最后一条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后,中美两国被迫开辟新的空中运输通道“驼峰航线”。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飞行条件最艰险的空中运输线,有效支撑了中国的抗战局面。在3年的艰苦飞行中,驼峰航线运送战略物资80多万吨、兵员3.3万人;最繁忙时,平均每天飞行622架次,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架飞机飞过。
展开剩余58%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等,进入中国云南和四川。航线地势海拔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沿途穿越热带、高寒山区和亚热带,气象瞬息万变,经常会出现乱流,飞行员面临的危险极大。在这条航线上一共损失飞机609架,牺牲和失踪中美飞行员和机组人员共计1500多人。
(驼峰航程标高图显示航线极为艰难)
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944年应届毕业生征调,西南联大共有11名学生被中国航空公司录取为飞行员。他们经过短期训练后,担任副驾驶员参加驼峰航线的运输任务。驼峰航线本就条件恶劣,为避开缅北日机的袭击,飞机不得不在没有无线电导航台和明显地标的航线上进行夜间飞行,因此常常失事。联大学生朱晦吾和沈宗进就因此牺牲。
联大欢送抗日从军的同学
(来源:云南师范大学)
来源:云南广播电视台
转载务必注明出处、作者,侵权必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玉溪市委员会
发布于:北京市正规杠杆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